Tuesday, June 16, 2009

文取自聖賢雜誌--孝親故事--李密陳情--作者:古八德


晉朝時有個李密,父親很早就過逝了,母親又另外改嫁他人,所以李密從小就由祖母撫養長大。
武帝屢次徵召他去做太子的洗馬官,但是他一直不願去上任。後來他寫了一封陳情表給皇帝,述訢他与祖母相依为命,他說:"如果沒有祖母,就沒有今天的李密。祖母若沒有我,將無法安渡晚年。我今年四十四歲,祖母也九十六歲了,我報効皇上的日子還很多,但是報答祖母恩德的日子卻不多了。"武帝贊賞他的孝誠,就賜二個婢女給他,幫忙照顧祖母,又下令郡縣要常常供給他袓母的膳食。
祖母的養育之恩浩大彌天,在祖母晚年體弱之際,正是報答恩德最好的時机,此時若貪圖爵位名利,棄高齡祖母於不顧,就算为朝廷立下汘馬高功,終究還是天下罪人。李密的陳情表陳述了孝親最佳典範。

Wednesday, June 03, 2009

文取自聖賢雜誌-作者:李敬仁



紀念屈原的習俗

祭屈原:
鲜花素果,撚香献粽,
臨江酹酒,以慰忠藎,
以闢讒佞,以諫人生。

端午佳節为[中國社會良心紀念日],眾生应虔誠以[一點丹誠,一片赤心]祭屈原.为寓意深遠的傳統節日,必能添加幾分現代民主精神的風華,能与粽葉飘香,再續永古,自然値得弘揚庆祝..........。
端午,各地龍舟競賽熱鬧登場。端午的習俗,源自紀念戰國時代,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投江自沉的悲劇;其实也是中國幾千年來仁人賢士,共同命運的寫照。當時典型的故事,政治中樞被群丑包圍,君主不爱聽逆耳忠言,佞幸則大進讒語,影响所至。君王日昏,國政日壞,讒佞日肥,而仁人賢士不是鬱鬱以終,就是慘遭斧鉞,繫獄,整肅,黜免,放遂。要不然就是殉志屍諫,或像屈原一樣自殺明志。所以,屈原的悲劇並非個案,它在相當程度上,反映了中國仁人賢士,歷古以來的共同悲劇。古今映照,不勝唏嘘。因此,紀念屈原,自亦有其時代意義.......。
在専制時代,端午節的真義,其實是在批判昏贖的政治中枢,彰顯賢士仁人的良心,以及反映廣大的民間社會,對獨裁昏君与節士的真實評價。宏觀古今中外的昏君,恣心放逸,又缺少[眞誠]。一個位權高重者,若不謹言慎行,如給佞丑讒言左右,危机終將來臨,弄權一時,凄涼萬古矣!
龍舟文化以龍圖腾为根底,以水生態環境为依託,以愛國主義精神为旗幟,承載著千年累積的文化底蘊。歡度佳節,大家应[同舟一命,和衷共濟,化異求同,同心共融双贏],創造平安幸福的新氣象。用智慧的犁,耕耘衆生慈悲的福田。

Sunday, May 10, 2009

文取自聖賢雜誌~洪品~



勸修身養性文


人生的旅程就像在大海中航行一般,讓我們無法確知何時不幸的事會降臨找們的身上,天然的災害,意外的禍患,任憑有錢有勢任何人物,災禍还是跟在後面,因为天地對众生原本就是等量齊觀的.人的苦樂,是一種果报,我們的遭遇逆,順,绝非偶然,而是因果關係,所謂的如是因如是果,然而能使我們轉禍成福的,惟有引造因果![众善奉行.諸惡莫作],因是事實的起因,無因絶不能成事,[果]是事情的結果.
因果律是自作自受,自已種的豆子,任何人都不可能叫它長出瓜來.經云:"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."它已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,若種的是人因,必得人果,除了造作者自已外,誰也不能強把他変成畜牲,或者是其他的东西.所謂的[積善之家必有餘庆,積惡之家必有餘殃],[禍福無門,唯人自召],[人生無常,大禍不遠].這也就是説做善必得福报,做禍必得禍报,做善做惡完全任由自已作主.我們为人處事千萬要懂得如何自救之道,當下行持善業,孝親敬長,戒除貪念,慈悲寛恕,一切災殃愁苦惡皆遠離,了脱生死,光大門庭.